震驚!就在剛剛考古學家發現3200年前古希臘出土的中國易經!

 震驚!就在剛剛考古學家發現3200年前古希臘出土的中國易經!


據“台灣歷史文學博物館文獻考究“最新一期的考古期刊 :“在3200年前,古希臘出土的陶器上就有河圖圖案,在陶器底部,還有用中國古文字寫的銘文‘連山八卦圖,中國的曆數,在遙遠的東方。’”


連山八卦屬於大禹王時期的古“夏易”,遠在文王“周易”之前。所以發現於3200年前,正是中國殷商之際,夏後周前。這次的易經西傳大發現,揭秘了公元前東西方完整的貿易關系。


 



據古希臘出土的連山易發現,除我們常見的八卦圖以外,還有一套失傳的伏羲十六卦圖。伏羲十六卦是乾卦、坤卦、艮卦、震卦、巽卦、兌卦、坎卦、離卦、亮卦、景卦、聚卦、散卦、實卦、虛卦、靈卦、亡卦,四爻共十六卦。

 


據《史記》記載,公元前126年,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在大夏(今阿富汗),見到中國出產的蜀布和竹杖,得知四川商人早已沿雲南經緬甸、印度到大夏去從事貿易活動,張騫回朝將所見所聞上奏漢武帝,漢武帝聽後決心不惜一切代價,打通從西南到印度的官道,這條中印之間往來貿易的道路。就是“西南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不僅有物質上的交易,也把中國文化向西域傳播,此時易經也曾被作為商品賣到西方國家。另一條西漢時期由長安出發,經哈薩克斯坦、土耳其等國家,最終達到羅馬。古羅馬政治家,作家西塞羅(Cicero,公元前106-前43年)早已對來自遠東的八卦做過詳細介紹。此時的波斯人稱之為rhamplion/rabolion(切割的線段),猶太人則稱之為Goral ha-Hol或Hokmah ha-Nekuddot(陰陽的科學)。據記載,阿基米德(公元前278-212年)也曾在錫拉庫紮(現意大利)被圍攻時也曾在地上畫卦占卜如何突圍。


 



八卦由於羅馬人和古希臘的宗教興起被禁止,失傳的伏羲十六卦卻由另一條路線得以發展,對西方文明卻影響深遠。隨著元年後基督教興起和對異教的打壓,十六卦的相關記載大部分燒毀,僅剩的部分由斯蒂法諾斯帶到拜占庭帝國,河圖洛書和十六卦才得以幸存。公元後660年,阿拉伯譯者伊德里斯曾到過拜占庭帝國翻譯了一本《伏羲十六卦》殘本,卻沒有補全的辦法。據他在譯本的批注所說,在他拜占庭一行之後,生活艱辛,找不到工作,於是向安拉禱告希望可以找到謀生的出路。禱告卻沒有得到神的回應,於是伊德里斯坐在沙漠中的一顆大樹下,拿起樹枝開始畫起了前不久翻譯的卦本,祈求尋找未來的答案。


他所處於正是西南絲綢之路貿易路線上,“西南絲綢之路”長約3000公里,從四川經雲南,通達緬甸、印度、中亞和阿拉伯地區。此時正處於唐朝鼎盛,周易早已發展成熟。


一位自稱從長安而來的旅商,問他如何習得這卦爻,伊德里斯回答說自己從拜占庭所得,但不知何意。這位旅商笑了笑說,你所畫的並非沒有意義,於是開始跟他講解。


伊德里斯當時十分震驚,並希望了解更多的知識,長安旅商日復一日把卦爻的含義都解釋完之後便匆匆離去。


 



伊德里斯為紀念是長安旅商的教導,把伏羲十六卦重新更名為“Al-Ramal”沙子的藝術,因為是在沙漠中學習的占卜,而四爻為陽的“道路”卦,為眾卦之首,意為絲綢之路上的旅商。


阿拉伯的沙占流傳至今,不僅卦象含義相同,也同樣先天卦與後天卦之分,卦象的運算方法也絲毫不變,只是名稱變了:


乾卦 - 道路

坤卦群眾

艮卦快樂

震卦 - 悲傷

巽卦 - 小吉

兌卦大吉

坎卦結合

離卦 - 限制

亮卦 - 女子

景卦 - 紅色

聚卦 - 男子

散卦 - 白色

實卦 - 龍尾

虛卦 - 龍頭

靈卦 - 失去

亡卦獲得


伊德里斯隨後將它傳入印度。

印度稱這種十六卦術為Tumtum al-Hindī

過了幾世紀後,哈拉夫·巴爾巴里到印度生活了一百二十年並學習印度十六卦術,據稱最終他活到一百八十六歲並在634年去世。

去世前他把印度十六卦術傳給了他的學生──酋長納西爾。從此以後,印度十六卦術就傳承下去,造就一代又一代的大師,直到阿拉塔布魯斯傳給了他的學生阿布·阿卜杜拉·默罕默德,奧斯曼劄內提之子(後文簡稱劄內提)。

沒有人知道他的故事,只能從他的名字中知道他來自北非的柏柏爾族。在十三世紀著名穆斯林作家藻巴里的十六卦著作中,把他稱作是十六卦術最權威的大師。

12221231年間,阿爾圖格王朝的酋長馬蘇德所寫的一篇揭露伊斯蘭大陸民間騙術的論文中,提及了劄內提為唯一真正的十六卦大師後,被後世的十六卦師廣為引用,並印刷出版了大量以劄內提為名的作品。


另外,還有認為十六卦術來自賈法爾·薩迪克,這位伊瑪目寫了大量關於占卜、魔法和占星的文獻,他也是煉金術師賈比爾的老師。

雖然後來發現賈法爾和十六卦術沒有關系,但也引起人們把十六卦術的起源和精誠兄弟會伊斯瑪儀派早期在伊斯蘭地區,廣泛傳播占星和靈數的行為聯系在一起。

《一千零一夜》中也記載了地上畫卦的故事,講述的是兩個阿拉伯魔法師兄弟的故事占卦的故事。


隨後十六卦隨伊斯蘭國家流傳經過三個路徑,首先是從埃及向南傳播穿過撒哈拉沙漠一直到幾內亞灣,第二個路徑是穿過紅海和印度洋一直到馬達加斯加島,第三條路徑是北入西班牙再傳到全歐洲。美洲則是在十七世紀隨南美和歐洲人來的,已經失去大部分伊斯蘭元素了。


伏羲十六卦在非洲的傳播路徑

在非洲的延伸顯然是伴隨著伊斯蘭教在非洲的傳播,阿拉伯遊牧民族的遷移使得伊斯蘭教從開羅一直向南傳播穿過撒哈拉沙漠一直到幾內亞灣、尼日利亞和加納等。

七至八世紀左右,伊斯蘭人入侵略北非一帶後,柏柏利人接受了伊斯蘭教,大約在800年傳播到了塞內加爾,整個非洲都開始被北非文化影響。約公元850年塞內加爾的德庫爾(Tekur)王國的迪阿谷(Dya’ogo)王朝接受了伊斯蘭教。

德庫爾就成為撒哈拉以南地區最早接受伊斯蘭的國家,並從岡比亞傳到奧達哥斯特,被稱為黑穆斯林之國。

公元990年,達荷美共和國的桑海人占領了高王國(Gao),並立都於此。同樣的,南尼日爾豪薩人的國王大約在890年重新取阿拉伯名為Abu Vazid,唯一逃過北方統治的只有加納王國。從九世紀開始,該帝國的薩赫勒地區(Sahel)繼續從通布圖(Timbuktu)延伸到卡伊(Kayes),再從北尼日爾傳播到胡德。隨後,薩拉科累人(Sarakolle)占領毛利塔尼亞(Mauritania),穆斯林占據了幾乎整個西非大陸,十六卦術也隨之傳入,出現了比如達荷美的王朝的fa和約魯巴的Ifa。約魯巴本身有獨立信仰,約魯巴十六卦術之所以能被推測出是來自伊斯蘭的原因是,在當地他們把十六卦術稱作為“iyanrin tite”(點的切割),與伊斯蘭的hati ramli(沙子的切割)是相同的表達方式,其次在運算方法上是一模一樣。

 


非洲改成豎線十六卦

兩卦相加與六爻一樣組合


在馬達加斯加傳播路徑

第二條傳播路徑是沿著紅海向南到非洲東海岸線再一直到馬達加斯加。馬達加斯加人完全接受阿拉伯文化,在九至十四世紀該島的西北角建立了阿拉伯殖民地。馬達加斯加十六卦術稱為Sikidy,與阿拉伯十六卦十六卦型一樣,名稱和排盤方式不同,但運算方法是相同的。

 




中國文化則在阿拉伯國家百花綻放:

紮內提(Abū Abdallāh Muhammad ibn Uthmān al-Zanātī,12-13世紀)

建立了十二到十三世紀的十六卦學院,人們稱他的學生為al-Zanatiyya,他的十六卦教材不斷翻印影響了800年之久,現存的抄本也有很多。1266年他的波斯語抄本被修道士阿森紐斯翻譯成希臘語,並在希臘傳播。他的書不斷被翻印,但也許是由於印刷原因,每次都會用不同的書名,比如Kitab al-Fasl fi usul ‘ilm al-raml,在半個世紀之後又換成了al-Akwal al-mardiyya。


阿卜杜拉(Abdallah ibn Mahfuf al-Munadjdjim,?-1265年)


最為著名的十六卦術師之一的阿卜杜拉,他的作品極為詳細。阿拉伯語抄本現被保存在世界各地:加州大學近東收藏編號898 MS 129,牛津大學圖書館編號MS arab. f. 36,MS Marsh 216,曼徹斯特的約翰·賴蘭德圖書館編號Arabic MS 373,伯明翰MS 1930,都柏林的切斯特·比替收藏的Arabic MS 5273,此抄本被Ali ben ‘Umar翻譯成拉丁語和德語版。另外還有德國國家圖書館編號arab. MS 4200,開羅圖書館編號MS 4473。在二冊伊斯坦布爾抄本分別為:編號Esat Ef. MS 1988和Ragip P. MS 964,MS964也是他逝世前正在寫的作品,名為Muthallatha Ibn Mabfuf fi’-l-raml。這兩冊抄本的頁末有標記是1265年,所以我們只能推論阿卜杜拉是1265年逝世。


納西爾·丁·圖西(Nasīr al-Dīn al-Tūsī,1201-1274年)

圖西出生於波斯的薩韋或霍拉桑省圖斯市,著名占星師、數學家、哲學家,創立了著名的馬拉蓋天文台。小時候被科希斯坦的伊斯瑪儀派地方官員綁架並賣到阿拉穆特,被綁架的日子里由於受到伊斯瑪儀派的熏陶,對神秘主義起了莫大的興趣。隨後1256年,波斯被蒙古人占領,圖西得到解放,並致力於學習十六卦術,從此開始走向人生顛峰。蒙古人包圍阿拉穆特堡,圖西被任命向刺客組織(電玩遊戲《刺客信條》正是描述這段的故事)頭目Rukn al-din Khurshah勸降,不費吹灰之力他成功並結束了刺客盛行的時代。蒙古首領旭烈兀獎勵圖西給他刺客組織所擁有的圖書館和知識,並讓圖西在身邊輔佐。圖西學習了十六卦術和占星術後,由於幾次預言的成功,被任命當上了維齊爾。旭烈兀對他的預言不敢不從,並出資為他修建馬拉蓋圖書館和天文台。隨後著有大量阿拉伯語和波斯語文獻,阿拉伯語著有短篇《皇家十六卦術》,長篇《十六卦之書》;波斯語及土耳其語著有牛津大學圖書館 MS Laud. Or. 313和 MS Walker 55,印度國立圖書館 Perian MS 1066和馬德拉斯政府東方抄本圖書館 Persian MS 509,波斯轉阿拉伯語譯本則在巴黎國立圖書館 arabe MS 2716,土耳其譯本在漢堡市圖書館 MS Orient 253。



 


法赫爾·丁·拉齊(Fakhr al-Dīn al-Rāzī,1150-1210年)

著名伊斯蘭神學家,1178年在波斯篡寫了穆斯林學百科全書,這本百科全書內有一章是關於十六卦術的。除此之外還有一冊阿拉伯抄本也歸於拉齊所寫,目前收藏在佛羅倫薩圖書館 Or. MS 329。


 



阿布·馬沙爾(Abū Ma’shar al-Balkhī,?-886年)

九世紀著名占星師,著有《一絲不茍的發現者之書,偉大哲學家阿布·馬沙爾》,此書對於入宮法有獨特的見解,無需先起十六卦盾,然而到了中世紀卻不再出現任何抄本。值得一提的是,有一本歸於馬沙爾所寫的書《男人和女人的誕生》,書中空前地將入宮法細分成十分度。然而在原作抄本中卻沒有出現這一段技法。目前公認確定為馬沙爾的著作有三本,這三本都是關於占星而非十六卦術,所以馬沙爾的作品對於現代十六卦研究學者來說幾乎是無用的。.


 



伊本·赫勒敦(Ibn Khaldoun,1332-1406年)

全名Abū Zayd ʿAbdu r-Ramān bin Muammad bin Khaldūn Al-arami,在十四世紀的時代里,哈勒敦算是一個奇人。後人稱他為占星師,但他的著作里只跟十六卦術有關。他首創將十六卦對應上行星並排列出星盤,而且與占星所預測的結果完全相同。古典占星認為一切命運的玄機都在行星與我們人類萬物之間的距離、地理位置和時間上。由於他是隨機起卦,十六卦起的星盤上與實際星體所在一張星盤上的位置完全不同,但結論卻是相同。這一舉動打破了占星師對占星的根本理解。並且,他認為不需要在沙地上起卦,無論你是用骨頭還是骰子都是相同的,甚至不需要任何工具,在自己的意識中就可以起卦,他所提出的觀點與邵康節的梅花心易的原理是完全一樣的。


 



尊布爾(Ahmad Ben ‘Ali Zunbul al-Mahalli al-Munaggim,1550年前後)

紮那提和赫勒敦的十六卦著作對尊布爾的思想影響甚遠。著有長篇十六卦著作《問題解決論》,收藏於伊斯坦布爾、開羅和耶路撒冷。作品實踐性強,共三十一個章節,覆蓋生活的方方面面,綜合各方的技法,與現代十六卦的實踐是完全不同的角度。


阿拉伯侵略歐洲後,伏羲十六卦則由西班牙傳入整個歐洲。阿拉伯文獻的翻譯工作除了以托萊多為首外,還有科爾多巴大學和塞爾維亞大學。由於阿拉伯文獻有部分是在哈倫·拉希德時期從古希臘語翻譯而來,因此這次翻譯不僅包含阿拉伯文獻,也包含古希臘文獻,並直接影響了整個中世紀和文藝覆興。


歐洲十六卦術譯者

雨果·桑塔里恩斯(Hugo Sanctallensis12世纪)

第一本十六卦譯本是雨果·桑塔里恩斯(Hugo Sanctallensis)的《Ars Geomantiae》。休出生在西班牙西北部的桑塔利亞,是一名占星師、煉金術師,譯者。1119至1157年間得到塔拉索納的主教讚助開始翻譯阿拉伯文獻,共7部作品。在十六卦著作的前言中,他曾說道將會再寫一本水占術,但火占和風占都沒有找到任何文獻記載,時至今日也確實沒有發現有多少關於後兩者的文獻。另一部十六卦作品是《Geomantia Nova》,與前者隸屬不同的內容,編號為Laurentian, Plu. 30 cod. 29。在其他5本作品里,除了占星術如阿布·馬沙爾的《雨之書》、馬沙哈拉的《本命盤》以外,最著名的是赫耳墨斯·特里斯墨吉斯忒斯的《翠玉錄》(Emerald Tablet),也是第一本拉丁語譯本。同時還有泰阿那的阿波羅尼烏斯所著的《自然之秘》(Liber de secretis naturae)和《亞里士多德集》(Liber Aristotilis),實際這是一本希臘語和波斯語的文獻合集,只是被錯誤歸類於亞里士多德文獻。


傑拉德·克雷莫納(Gerard of Cremona,1114-1187)

十二世紀意大利的阿拉伯學者,主要翻譯阿拉伯占星文獻。和雨果一樣,也是在托萊多做阿拉伯語翻譯。最著名的作品是托勒密的《天文學大成》拉丁語譯本,此外在1160年前後也翻譯了部分阿拉伯十六卦作品名為《Liber geomantiae de artibus divinatoriis qui incipit estimaoerunt Indi》,在後文中會對他的手稿作修正。


羅伯特·切斯特(12世紀)

十二世紀英國的阿拉伯學者,翻譯了幾部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阿拉伯文獻,如賈比爾和花拉子密的數學和化學文獻。1141-1147年間他擔任潘普洛納教會的執事長,1144年翻譯了首部煉金術文獻《莫利埃努之書》,將煉金術首度傳入歐洲。


傑拉德·薩比奧內塔(Gerard de Sabloneta,13世紀)

這是另一位傑勒德,常與傑拉德·克雷莫納混淆。傑拉德·薩比奧內塔生活在十三世紀,與傑拉德·克雷莫納不同,傑拉德·薩比奧內塔主要從事阿拉伯醫學論文的翻譯工作。他也曾翻譯過一本十六卦文獻《天文十六卦之書》(Geomantiae Astronomiae Libellus)和一本由法爾加尼和巴塔尼對托勒密占星的評論,因此他和傑拉德·克雷莫納的翻譯又極其相似,經常混淆。而他的十六卦著作《天文十六卦之書》則是伴隨著阿格里帕的《神秘哲學四書》首次印刷的,後世經常錯誤歸為是傑拉德·克雷莫納的譯本,其實兩者的十六卦作品區別很大,相比之下,傑拉德·克雷莫納的入宮法是極為另類的。



 


邁克爾·斯科特(Michael Scot,1175-1232)

歐洲十六卦術先驅者,西方面相學的創立者,同時也是物理學家,煉金術師,占星師和占卜師,曾到多地翻譯文獻。首部作品翻譯於托萊多,隨後又前往博洛尼亞從事多部文獻翻譯,後世學者如彼得·阿巴諾等常在書中引用其作品。代表作有亞里士多德的《動物志》(Historia animalium)、《論靈魂》(De anima)、《論天》(De caelo),1227年翻譯的數學文獻《算盤之書》(Liber Abaci),神秘學類作品有、《日月》(De sole et luna)、《手相》(De chiromantia)、《人相學和人類繁殖》(De physiognomia et de hominis procreatione)等,最著名的是占星作品《引言》(Liber Introductorius)和《詳解》(Particularis),十六卦相關內容記錄在《引言》中。他的書中

曾批判過十六卦的部分缺點,但他並沒有反對十六卦術,相反他提出了更多修正內容。他將每個卦更詳細對應了行星、星座、日、月、顏色、氣味、味道、礦石、植物、金屬、和人的外貌特質。

 



巴塞洛·繆帕爾馬(Bartholomew of Parma,13世紀末)

博洛尼亞大學第一位天文學教授,占星師,十六卦師。13世紀最為詳細的十六卦文獻就是巴塞洛手稿《Summa Breviloqium》(1288年),這也是研究中世紀十六卦術必看的手稿。1294-1295年間為便於追求速成的人群寫了一本簡略版,可惜至今未被出版。


彼得·阿巴諾(Peter de Abano,1257-1316)

意大利帕瓦多哲學家,占星師,魔法師,十六卦師,醫生。出生在意大利阿巴諾小鎮,所以人們稱他為彼得·阿巴諾。早年他在君士坦丁堡學習並獲得哲學和醫學學位,隨後又到了巴黎學習,最終他留在帕瓦多。此後他開始學習占星術和魔法,不久被宗教審判所兩度關押釋放,最終在1317年死於監獄。他雖然精通十六卦術,但卻沒有完整的十六卦著作,他對十六卦的理解都散落在不同的手稿中。而他最著名的是魔法手稿《七天之書》(Heptameron),學習古典神秘學必然會讀過這本書。另外還有一本關於阿拉伯28星宿魔法的《lucidarium NecromanticumandLiber Experimentorum Mirabilium de Annulis Secundum 28 Mansiones Lunae》。

 


中世紀教會對十六卦術的觀點

艾爾伯圖斯·麥格努斯(Albertus Magunus,1193-1280)

艾爾伯圖斯是一位中世紀歐洲重要的哲學家和神學家,與邁克爾·斯科特是同一時期的人物,但地位更為顯赫。他是多明我會(Ordo Dominicanorum)神父,由於他知識豐富而著名,他提倡神學與科學應當和平並存。但諷刺的是,他不僅是個神父也是一位修習魔法和十六卦的魔法師,然而人們卻認為他是中世紀時期德國最偉大的哲學家和神學家。他也是首位將亞里士多德的學說與基督教哲學綜合到一起的中世紀學者。羅馬天主教將他列入35位教會聖師之一。

 




托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1226-1274)

是歐洲中世紀經院派哲學家和神學家。他是自然神學最早的提倡者之一,也是湯瑪斯學派的創立者,成為天主教長期以來研究哲學的重要根據。他所撰寫的最知名著作是《神學大全》(Summa Theologica)。天主教會認為他是史上最偉大的神學家,將其評為35位教會聖師之一,也被稱作天使博士(天使聖師)或全能博士。將相學歸於自然科學的範疇,但認為隨機起卦的占卜都是迷信行為,所以認為十六卦術是迷信的,而且過分的宿命論。

 



威廉·穆爾貝克(William of Moerbeke 1215-1286)

托馬斯·阿奎那的朋友,受托馬斯·阿奎那之托翻譯的一本《十六卦科學》(De Arte et Scientia Geomantiae),可以看出當時教會一面對外禁止使用十六卦術,一面在教會內普遍教學和使用。


拉蒙·柳利(Ramon Llull 1235-1315

活躍於13-14世紀,加泰羅尼亞作家、邏輯學家、方濟各第三會會士和神秘主義神學家。是一位多才多藝的神秘傳教士,出生於馬略卡王國的馬略卡(今西班牙帕爾馬),從小放蕩不羈,在馬略卡王宮中成長,身為騎士,卻帶有抒情詩人的特色。早期擅於寫愛情詩歌,在西班牙文學歷史上也是一位傑出人物。30歲後他在神視中見到基督釘在十字架上,從此放棄宮廷生活,轉變成一位熱愛學習的傳教士,曾學習占星、哲學、神學、邏輯學和十六卦術,希望穆斯林世界轉信基督教。他說服了亞拉貢國王建立了馬略卡島上第一所阿拉伯研究院,此後大量希臘語、希伯來語和阿拉伯語文獻大量輸出到拉丁語系國家,使得歐洲國家在各方面技術上都得到飛速發展。為了實現他的夢想,他遊歷到了塞浦路斯、亞美尼亞、小亞細亞和北非,在穆斯林中傳播基督教,在第三次到北非傳教時因被石頭砸傷而殉道。他著有一本扮神秘主義著作《鴻篇》(Ars Magna),在這本著作中,創立了現代計算機的邏輯原型——稱為“柳氏輪盤”(Llull Wheel),也被稱為“人類思想字母表”,即我們可以從該輪盤中取出符號進行多樣組合表達出所有知識。這一設計影響到了後世對知識系統化和規範化的發展和計算機系統,而該邏輯結構則是取自十六卦術十六卦的排列。

 


皇室對十六卦術的應用

十六卦術不只是在民間流傳廣泛,隨著十六卦術的大量翻譯和傳播,最終也引起了皇室的注意。根據維也納國立圖書館對手稿Vienna 2352的研究發現,羅馬皇帝文策爾在位期間就熱衷於占星和十六卦。隨後在1391年,文策爾的妹妹安娜嫁給了英國理查德二世,他發現英國皇室也同樣熱愛十六卦術,尤其是行星十六卦術(和占星相結合的十六卦術),有大英圖書館手稿Royal 12.C. v名為《Presentum geomancie libellum》和意大利佛羅倫薩圖書館手稿CLM 1697。


同樣,十六卦術在中世紀貴族階層也廣為使用,葡萄牙羅蘭公爵就曾寫過一本十六卦手稿,手稿編號Sloane 3487 Royal 12.C. xvi,目前陳列在大英博物館。還有英國的漢弗萊公爵同樣也是一位十六卦實踐者,他所收藏的手稿Arundel 66也正收藏於大英圖書館中。另外,還有大量十六卦魔法手稿收藏於牛津圖書館,據說在中世紀有組織曾密謀使用十六卦魔法殺死亨利六世。


文藝復興十六卦術學者

大部分阿拉伯十六卦文獻已在中世紀時期翻譯完成,技法上又在中世紀晚期被歐洲各地的神秘學家本土化,到了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十六卦術徹底成型。


阿格里帕·馮·內特斯海姆(Henry Cornelius Agrippa,1468-1535 )

阿格里帕是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最著名的神秘學作家,德國學者,醫生,神學家,也曾參軍。由於他所生活的年代剛好是文藝覆興開始,可以說他在西方神秘主義中是承上啟下的人物。他曾做過許多職業,起初是為作家,隨後又從軍,也做過醫生,然而最著名的是他所留下的一本書——《神秘哲學三書》(和第四書),出版於1501年。阿格里帕出生在耐迪賢市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1499-1502年間在科隆大學就讀,文科碩士畢業。當時科隆大學的文學專業主要圍繞大亞伯特主義和托馬斯主義,因此阿格里帕的神秘主義基礎是承襲了大阿爾伯特思想。隨後他到巴黎進入神秘學社團學習。1508年,阿格里帕到西班牙做一名雇傭兵,一路從巴倫西亞、巴利阿里、撒丁島、那不勒斯、亞維農,打到里昂成為陸軍上尉,羅馬皇帝並授予他騎士爵位。阿格里帕的學術生涯是從1509年開始的,那年他被邀請到多勒大學授課,這時期他的作品《論女性的高貴和卓越》(De nobilitate et praecellentia foeminae sexus)就是以卡巴拉的角度來論述女性的。由於這本書出現在父權社會里,使得他的這部作品吸引了很多人的關注,也由於這部作品他獲得了博士學位,但1年以後就被聖方濟各會認為是猶太教徒而被驅逐出多勒。可以說阿格里帕的人生經歷節奏非常快速,同年他回到德國之後阿格里帕潛心跟隨約翰尼斯·特里特米烏斯學習,那時特里特米烏斯已經轉去了維爾茲堡做蘇格蘭修道院院長,這期間他把《神秘哲學》(De occulta philosophia)的初稿交給了他的老師過目,經修改後,這本書的第一冊在1531年巴黎出版,第二、三冊是在1533年科隆出版。還有一本在1559年出版的《神秘哲學第四書》被歸於阿格里帕所寫,但有人不這麽認為。《神秘哲學》涵蓋了中世紀幾乎所有的神秘學,在二書和四書中,有大篇幅介紹到十六卦的使用方法以及列出了每個卦落在每個宮位的含義。阿格里帕的十六卦入宮法極為獨特,且並沒有直接說明,而是如同密碼一般隱藏在書中,後世一直沒有正確推敲出正確的入宮法,在本書中將會詳細講解。至於每一卦的含義在《神秘哲學》中是以文章的形式寫出來的,在本書中為了便於閱讀整理成了表格。

 



羅伯特·弗拉德(Robert Fludd,1574-1637)

羅伯特·弗拉德是一位帕拉塞爾蘇斯派的醫生,也是一位科學家,神秘哲學家,占星學家,數學家,宇宙學家,卡巴拉師,薔薇十字會護教士,是十七世紀科學革命的關鍵人物開普勒的同事。1574年出生在英國肯特,畢業於聖約翰學院和牛津大學,畢業後在歐洲各國遊歷了5年時間,最終在1605年獲得醫學學位。他的大部分著作都是拉丁語神智學、哲學和數學作品。在他的著作《宏觀宇宙史》(Historia Macrocosmi)的書中有一章節專門是從行星十六卦術的角度去理解宇宙的,並與開普勒交換對此的見解。

 



克里斯托弗·卡坦(Christopher Cattan,16世紀中葉)

先前所介紹的許多人物都是同時修習多種系統,如占星、煉金術等,但克里斯托弗·卡坦卻只因十六卦而出名。十六世紀末到十七世紀初,歐洲十六卦術已完全成型,各家各派各顯神通,在這期間里,最為著名的是意大利的克里斯托弗·卡坦,期初是因為他是阿格里帕著作的法語版譯者,隨後他自己的十六卦著作《克里斯托弗·卡坦的十六卦術》(The Geomancie of Maister Christopher Cattan,1558)由弗朗西斯·斯佩里於1591年翻譯成英語,成為了歐洲最暢銷的十六卦書,如今原稿保存在大英圖書館內。十六世紀下半葉十六卦術越發普及,但隨著十八世紀科學主義的興起,與占星術、煉金術一樣,眾人對十六卦術的熱度開始衰減。

 



拿破侖(Napoléon Bonaparte,1769-1821)

雖然十六卦術在十八世紀並沒太大研究進展,但還有一位大人物對其興趣勃勃,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法國皇帝——拿破侖。拿破侖曾有兩本書《哲學梅林》(The Philosophical Merlin)和《命運之書》(Book of Fate),技法卻大相徑庭。據說在萊比錫戰役中丟失這冊書後,拿破侖就再也沒有贏過一場,所以人們認為這兩本書可能隱藏著某些拿破侖打勝仗的原因。十九、二十世紀學者一直想從中找到秘密,尤其是《命運之書》,但經大量研究,兩冊書都沒有提及到戰爭類問題的預測。但部分現代十六卦書為了炒作,便將其說為拿破侖在埃及得到的預言之書,隨著19世紀科學主義的興起,一戰前近代神秘主義的復興,在二戰過後的新時代運動裡,我們常發現人們喜歡模糊並誇大歷史,如今我們借助互聯網分享和信息檢索,只要有心去學習就不再會被近代神秘學家的言辭糊弄。


 



就像這篇文章一樣,都是胡謅的!!


作者:Oscar斯卡灰


小幫手:

红字都是灰叔在四月一日愚人節瞎编的!請刪除紅字以便閱讀地占歷史哦!


欲之真相拉你進群


https://line.me/ti/g2/fgejckoaALUYQJfKgo-rOA?utm_source=invitation&utm_medium=link_copy&utm_campaign=default


十一月神秘学地占基础大課

https://coaorg.blogspot.com/2021/10/blog-post_11.html

留言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惡魔源考:人,為推崇“善”,而創造“惡”。】文章完整版

【源考系列:傳說中的『所羅門星符』竟源自『古希臘草藥配方』】

【源考系列】《本草綱目》中的所羅門王魔法